“中国(醴陵)现代陶瓷教育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”在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图书馆报告厅召开。本次研讨会由湖南工业大学与醴陵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,以“百廿薪传 釉彩未来——陶瓷教育与陶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”为核心主题,汇聚国内外陶瓷教育界、产业界、文化界专家学者及政企代表共襄盛会,共同回溯中国现代陶瓷教育百年历程,擘画陶瓷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新蓝图。
当日上午,2025湖南(醴陵)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刚拉开帷幕,下午的学术研讨会便接力登场,形成“产业实践”与“教育理论”的深度呼应,生动诠释醴陵“以教育兴产业、以产业促教育”的发展理念。研讨会由醴陵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代陆主持,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范晓阳,醴陵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贺小玲,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原驻会副会长、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夏高生先后致辞,为大会奠定“传承百年薪火、共探发展新路”的基调。
范晓阳在致辞中指出,湖南工业大学深耕陶瓷教育多年,与醴陵市政府共建的醴陵陶瓷学院已构建本、硕、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,成为“国家专精特新产业学院”,120年来,醴陵陶瓷教育从清末湖南官立瓷业学堂的初创,成长为推动产业升级的“人才蓄水池”与“创新动力源”。
贺小玲通过醴陵陶瓷产业“年产值超800亿元、汇聚1500余家企业、近20万从业人员”的亮眼数据,凸显陶瓷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。
夏高生从行业视角指出,现代陶瓷教育是连接传统技艺与智能未来的桥梁,研讨会的召开将为中国陶瓷从“制造大国”迈向“创造强国”注入新动能。
主旨演讲环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学部原主任、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张夫也主持,7位国内外顶尖专家围绕陶瓷教育、产业创新、文化传承展开深度分享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名誉主席雅克·考夫曼(法国,线上)以《以陶瓷与教育回应可持续发展:责任与价值》为题,呼吁陶瓷教育需融入全球生态责任;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宁钢教授聚焦《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——以陶瓷为例》,提出传统造物理念与现代设计融合的路径;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远宏教授结合国家艺术基金项目,阐述“双向赋能”的传承创新模式;湖南师范大学周秋光教授则回溯《20世纪初年湖南醴陵瓷业的创兴及其成效》,还原熊希龄创办瓷业学堂、推动醴陵瓷业崛起的历史脉络;湖南工业大学王美艳教授系统分析《1955年以来的湖南现代陶瓷教育》,提炼“理念、地域、文化、产业、政策”五大优势;日本千叶大学植田宪教授(线上)分享《产教融合的探索:从千叶大学墨田校区到醴陵陶瓷学院》,提供国际产教融合经验;澳门城市大学王伯勋教授(线上)则从跨文化视角解读《醴陵陶瓷、产业文化与陶瓷教育》,为陶瓷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新思路。
当日17时,“面向未来的陶瓷产学研用”高峰对线会议室举行,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、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李若梅主持。泉州国家陶瓷行业工业设计艺委会主任杨学太、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引、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熊开波等10余位专家学者,围绕“复合型陶瓷人才培养”“传统釉下五彩工艺与数字技术融合”“政校企协同创新机制”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。参会的本地陶艺家代表、景德镇陶瓷产区代表及企业代表,结合产业实践提出需求与建议,形成“高校-政府-企业-产区”多方联动的对话氛围。
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中国现代陶瓷教育120周年的“回望礼”,更是推动陶瓷领域国际交流与产学研协同的“新起点”。研讨会的召开,将进一步加强醴陵对陶瓷教育与产业领域的发展决心,为中国陶瓷教育高质量发展、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“醴陵方案”。责编:罗 江 龙